Chapter 19 Scraping PTT
在爬取HTML之前,你要先知道的是,資料如何被放在巢套元素的HTML檔案中,而Attribute(尤其是id
和class
和<a>
的href
)又如何提供線索給CSS Selector或XPath來選取我們所要的元素,最後要知道XPath和CSS Selector的用途是用來選取你所需要的HTML中的資料。
以下以ptt boy-girl版為例,展示如何以爬蟲擷取網頁上的資料,並整理成DataFrame。PTT的網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,
其一稱為鏈結頁或索引頁,為文章的超鏈結,例如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index.html。
其二為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頁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M.1523994970.A.71C.html。
對於這種網頁,要設計兩階段的爬蟲,第一階段是把所有所需鏈結撈回來,第二階段是根據撈回來的鏈結去打撈文章,並把裡面的內文整理出來。對於第一階段而言,概念大概如下面的示意圖,其實爬取HTML的概念都差不多是這樣,但以下示意圖說明了用XPath或CSS Selector「分別」選取出整個頁面中的標題、超鏈結、時間、和作者,然後用data.frame()
組合成一個DataFrame
;Page 2也如此炮製,然後把Page 2的DataFrame
用bind_rows()
附加在Page 1的DataFrame
後面。
19.1 Step 1. 載入所需套件
在這個例子中,不僅要用httr
來取得網頁頁面,還要用rvest
套件(其實是呼叫xml2
)來剖析網頁。網頁內容並不像json一樣可以直接轉為DataFrame
或list
。網頁內容可以是資料、視覺化元素、也可以是架構元素,相對於json而言複雜也冗贅許多。因此需要一個套件能夠剖析HTML標籤例如xml2
,而rvest
內則應用了xml2
套件的內容來剖析網頁,另外,我會用bind_rows()
將過程中所抓取的資料進行合併。
19.2 Step 2. 取回並剖析HTML檔案
在從HTML檔案中打撈出我們所要的資料有三個重要的rvest
函式(步驟),分別為:
read_html()
依照網址將網頁取回並轉為xml_document。html_nodes()
用CSS Selector或XPath選擇所需的資料節點,另外html_node()是只取滿足條件的第一個節點。html_text()
或html_attr()或html_table()、html_tags()取出所要抓的節點的目標資料,可能是一個表格、一個標籤內容、或者是一個屬性值。
19.2.1 Step 2-1. read_html()
將網頁取回並轉為xml_document
read_html()
內部包含了GET()
與content()
等的實作,其主要的功能是將取回來的回應(response)轉為xml_document
。若以class(doc)
觀察其型態,會是xml_document xml_node
。使用
browseURL(url)
可以用瀏覽器打開該網址並瀏覽。
19.2.2 Step 2-2 以html_nodes()
以選擇所需的資料節點
html的檔案還包含了相當多其他視覺、互動、排版的標籤,因此通常只有少部分是資料,且存在層層的html元素中。因此,獲取到該網頁並轉為xml_document後,便要用html_nodes()
或html_node()
根據所給的CSS Selector或XPath來選擇所要取出的節點中的資料。要獲取該元素的CSS Selector可以利用Chrome DevTool或者是Firefox。用法是對著該網頁空白處按右鍵選擇檢查(insepect)。
以下用CSS Selector抽取:
#
指的是id
、.指的是class
。#main-container
意思是,某個id
為main-container
的元素。.title
指的是某個class
為title
的元素。div.title
指的是class
為title
的div
(排版元素)。Div.r-list-container.action-bar-margin.bbs-screen
指的是同時具有r-list-container
、action-bar-margin
、bbs-scree
三個class
的div
元素。
css <- "#main-container > div.r-list-container.action-bar-margin.bbs-screen > div > div.title > a"
node.a <- html_nodes(doc, css)
class(node.a) # "xml_nodeset"
length(node.a)
用XPath抽取:
19.2.3 Step 2-2 補充說明與XPath、CSS Selector的最佳化
用CSS Selector和XPath抽取有一些經驗法則,以PTT為案例來說的話,原本複製得來的CSS Selector和XPath分別為
CSS Selector:
#main-container > div.r-list-container.action-bar-margin.bbs-screen > div:nth-child(3) > div.title > a
XPath:
//*[@id="main-container"]/div[2]/div[3]/div[2]/a
到html之間,有一個id
為#main-container
的div
。所以從div#main-container
開始取即可。通常確定有id
後,我就會開始找重複項,這邊的重複項是class為r-ent的div,找到重複項後,我就會去找重複項後面到我要的資料的路徑,而我們要的<a>
就在class
為title
的div
中。所以一個簡化的路徑是div#main-container div.r-ent div.title a
。
但在這邊,既然有id
,就不在乎是什麼元素會有id
,所以可以只寫#main-container
,而也只有資料在的div
才有.r-ent
的class
,所以也不用強調前面的div
,至於.title
前面一定是搭div
的元素
,所以我可以簡化到寫為#main-container .r-ent .title a
。甚至,由於.r-ent
一定在#main-container
裡面,所以連前面的id
我都可以省略掉。
如果用XPath來寫的話,照上面的邏輯應該要寫成//*[@id="main-container"]//div[@class="r-ent"]/div[@class="title"]/a
。注意到第二個div前有兩個斜線//
,原因是#main-container
和.r-ent
之間還有一層div
,兩個斜線代表前後兩者間還有其他層,如果沒有兩個斜線而只有一個斜線的話,那就是代表#main-container
下面一層馬上就要是.r-ent
,若你把它改成單斜線的話,就會發現取不到資料。
以政府招標為範例來解釋
最終要抓的資料節點為何?主要為
<a href="...">
的href
屬性值和<a>
底下<div>
中的內容。觀察資料在哪個節點「逐筆」出現?這邊是
<tr>
(table row),<td>
則是資料欄位利用
id
和class
來辨識:遇到有id就從id開始取就好,例如#searchResult
。中間的節點多可以忽略:例如這個CSS selector可省略寫為
#searchResult tr a
19.2.4 Step 2-3 html_text()
或html_attr()
轉出所要的資料
我們所要的資料為<a href="/bbs/Boy-Girl/M.1523983903.A.71E.html">[心情] 看到自己喜歡女生跟別的男生走很近好難過</a>
中的超鏈結和標題文字。
html_text()
: 在<a>
與</a>
之間的[心情] 看到自己喜歡女生跟別的男生走很近好難過稱為<a>
的元素內容,要用html_text(node.a)
來抽取。html_attr()
: 在<a>
內的href="/bbs/Boy-Girl/M.1523983903.A.71E.html"
稱為<a>
的屬性,該屬性名稱為href
(Hyper Reference的意思),屬性值為/bbs/Boy-Girl/M.1523983903.A.71E.html
。要用html_attr(node.a, "href")
來抽取(相當於指定某個元素的href
屬性的內容)。取出元素節點的內容,相當於取出
<a></a>
間所夾的內容。
取出元素節點某個屬性的值,這邊是取出href
這個屬性的值,也就是超鏈結。
links <- html_attr(node.a, "href")
class(links)
# character
links[1]
# "/bbs/Boy-Girl/M.1555188846.A.D5F.html"
但這些超鏈結只有後半段,點開一篇文章觀察其網址,發現我們所抓到的網址少了前面那一段,因此用paste0()
黏上前綴的網址前段,便可得到完整網址,可用browseURL(links[1])
觀察。
pre <- "https://www.ptt.cc"
links <- paste0(pre, links)
links[1]
# [1] "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M.1555188846.A.D5F.html"
重組上列程式碼如下:
pre <- "https://www.ptt.cc"
url <- "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index.html"
doc <- read_html(url)
css <- "#main-container div.r-ent div.title a"
node.a <- html_nodes(doc, css)
題外話,因為rvest
與httr
均支援tidyverse的程式寫作,因此可改為以下pipeline的形式。但我不見得會這麼寫,比如說<a>
這個元素我可能不僅會取出其超鏈結,還打算取出標題文字,為了避免重複操作,我不見得會用tidyverse來寫。
19.3 Step 3. 用for迴圈打撈多頁的連結
我們可以觀察到PTT該版的鏈結頁的網址規則如下
因此,我打算寫一個for迴圈,讓他幫我(先)抓最後10頁,那就是3894到3903頁。並且,把頁數當成網址的參數,用sprintf()
或paste0()
組合出網址,以下分別提供兩種版本。你可以把它印出來且點選看看是否是你所要的網頁。
for(p in 3894:3903){
url <- sprintf("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index%s.html", p)
# url <- paste0("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index", p, ".html")
}
接下來,我要用一個all_links
變數來存放所有的網址,並且把每一個頁面抓到的網址們都用vector
的concatenation
,也就是c()
黏在一起 all_links <- c(all_links, links)
。
all_links <- c()
for(p in 3894:3903){
url <- sprintf("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index%s.html", p)
all_links <- c(all_links, links)
}
最後,我就將上述抓到網址的方法填入這個for迴圈中,並把抓到的網址存為links,就會隨著每回合的for迴圈逐漸把抓到的網址整理在一起。
pre <- "https://www.ptt.cc"
all_links <- c()
for(p in 3894:3903){
url <- sprintf("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y-Girl/index%s.html", p)
print(url)
doc <- read_html(url) # Get and parse the url
css <- "#main-container div.r-ent div.title a"
node.a <- html_nodes(doc, css)
links <- html_attr(node.a, "href")
links <- paste0(pre, links) # Recover links
all_links <- c(all_links, links)
}
length(all_links)
19.4 Step 4. 根據連結取回所有貼文
前面是針對每一個頁面的網址取回該頁面中所有的貼文鏈結,所以我現在all_links中是所有的貼文鏈結。我可以仿照前面的做法,就每一個貼文鏈結,取回貼文內容,貼文內容可能包含作者、時間、標題、版別、內文等資料欄位
不失一般性地,用第一篇貼文的鏈結來做資料抓取實驗,之後再抓第二篇、第三篇即可。
首先,對於這每篇文章,我要爬取作者(author)、標題(title)、時間(time)、看板(board)和內容(content)五個欄位,包含原本文章的連結url一共六個欄位。
從以下的圖發現,每篇文章的內容放置在div#main-content中,之後一連跟著四個div.article-metaline,裡面分別有作者、看板、標題與時間,但從class名稱看不出來哪個,但我們要的值會是在span.article-meta-value中。所以我的規劃是,一次把所有的.article-meta-value給抓回來,然後再去分別指定哪個是作者、看板、標題或時間。所以我用
link <- all_links[1]
doc <- read_html(link)
meta.css <- "#main-content div.article-metaline span.article-meta-value"
metadata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meta.css))
另外,從上面的文字中可發現,主文的部分被包含在div#main-content中,但在上述的作者、標題等後面,若這時候我們用CSS Selector搭配html_node()和html_text()把div#main-content的內容都給取出來,會連上述的作者、標題等都一起取出來。最好的方法是用XPath的text()來只取出文字的部分,而不取出有tag的部分。
而且這樣取出來會是每個paragraph都是一個character vector中的值,所以要把他們合併成一篇文章,此時要用paste()指令,paste()指令可以指定把一個character vector給串接成一個string,輸入的變數是一個character vector,然後設定參數collapse = ““,代表串接起這些character時中間不要有空白。
post.xpath <- '//*[@id="main-content"]/text()'
post.paragraph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xpath = post.xpath))
post <- paste(post.paragraph, collapse = "")
最後,我們知道metadata變數的第一個是作者、第二個是標題、第三個是時間、便依序指派給個別的變數後,組成DataFrame如下,這樣所組成的DataFrame是為只有一筆資料的DataFrame,但有五個變項。
link <- all_links[1]
doc <- read_html(link)
meta.css <- "#main-content div.article-metaline span.article-meta-value"
metadata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meta.css))
post.xpath <- '//*[@id="main-content"]/text()'
post.paragraph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xpath = post.xpath))
post <- paste(post.paragraph, collapse = "")
post.df <- data.frame(post,
uid = metadata[1],
title = metadata[2],
timestamp = metadata[3],
url = link
)
這樣我們取得的第一篇文章存放在post.df中,之後,我稍微修改一下上述的程式,就可以用for迴圈抓取第2至n篇文章,每一篇都存在名為temp.df的DataFrame中,然後用bind_rows()
依序和post.df
銜接在一起,除了黃色的部分是新增的之外,都跟前面的程式幾乎一模一樣。
for(link in all_links[2:10]){
doc <- read_html(link)
meta.css <- "#main-content .article-metaline .article-meta-value"
metadata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meta.css))
post.xpath <- '//*[@id="main-content"]/text()'
post.paragraph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xpath = post.xpath))
post <- paste(post.paragraph, collapse = "")
temp.df <- data.frame(post,
uid = metadata[1],
title = metadata[2],
timestamp = metadata[3],
url = link
)
post.df <- bind_rows(post.df, temp.df)
}
19.5 補充(1) 較好的寫法
一個比較好的寫法是,不用先讀第一篇文章,而是用data.frame()
初始化一個空的DataFrame,之後可以利用bind_rows()
可自動增添缺少的變數的特性,自然就會補上所需要的變數。因此,只要改寫黃色的部分。
但這樣的寫法仍會有一個缺點,也就是當文章數越來越多時會越跑越慢。原因是,假設現在你已經抓了9999篇文章,你這次的for迴圈要抓第10000篇,然後用bind_rows()
合併第10000篇,此時,post.df
已經有9999篇非常肥大,等號右邊的bind_rows()
跑完後會變成10000篇,此時又要把原本很肥大的post.df覆蓋掉,所以會非常費時。
post.df <- data.frame()
for(link in all_links[1:10]){
doc <- read_html(link)
meta.css <- "#main-content .article-metaline .article-meta-value"
metadata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meta.css))
post.xpath <- '//*[@id="main-content"]/text()'
post.paragraph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xpath = post.xpath))
post <- paste(post.paragraph, collapse = "")
temp.df <- data.frame(post,
uid = metadata[1],
title = metadata[2],
timestamp = metadata[3],
url = link
)
post.df <- bind_rows(post.df, temp.df)
}
19.6 補充(2) 最佳的寫法
採用list
先將每一個DataFrame
存放起來,然後跑完所有的for迴圈後才用bind_rows()
將所有資料合併為DataFrame
。此時,p
指的是第幾個連結,而前例的link
就相當於下方的all_link[p]
。
post.list <- list()
for(p in 1:length(all_links)){
doc <- read_html(all_links[p])
meta.css <- "#main-content .article-metaline .article-meta-value"
metadata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meta.css))
post.xpath <- '//*[@id="main-content"]/text()'
post.paragraph <- html_text(html_nodes(doc, xpath = post.xpath))
post <- paste(post.paragraph, collapse = "")
post.list[[p]] <- data.frame(post,
uid = metadata[1],
title = metadata[2],
timestamp = metadata[3],
url = all_links[p]
)
}
post.df <- bind_rows(post.list)